您的位置::鹏昌农业网 >> 还亮草

福建宁化红土地上的绿色变奏多萼小檗

时间:2022年11月25日

福建宁化:红土地上的绿色变奏

7月4日消息:6月25日,蒙蒙的细雨笼罩在宁化县万亩新植水保林示范项目石壁大路村点的山头。

种草、施肥……工人巫升土忙得一头汗。在他的身后,四月份刚种下的草已经郁郁葱葱。“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宁化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咱老区人民有福了!”撒下了一把化肥,巫升土感慨地说。

“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宁化是仅次于长汀县的全省第二大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6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1%。面对困境,宁化人民没有气馁,始终发扬苏区精神,持之以恒、埋头苦干,打响了新时期的“绿色革命”战争。特别是今年初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的力度,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13万亩。

“瘌痢山”变绿了

淮土乡禾坑村,山峦起伏,林木青翠。

“过去这儿可没这么绿。下大雨后,雨水经常冲毁农田。”谈及当年水土流失带来的艰辛,村主任廖坤容面色凝重。

据县水保办副主任张仁涛介绍,宁化西部乡镇很多山地都是紫色土。这种土土层浅薄,经雨水冲刷,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老百姓称之为“瘌痢山”。

因为紫色土透水性和持水性差,种下10多年的才长高1米多。因为缺乏植被,山地蓄水能力低,造成田地水冲沙压,农业增产增收得不到保障,人畜及农业生产用水也极为困难。

1984年,宁化县提出“全面规划、发动群众、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大力推广“草、灌、乔”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迅速打开水土保持局面。

1988年至2005年,全县投入资金1994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余万亩。

如今,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热潮正在掀起:预计今年将投入4652万元治理经费,完成水土流水综合治理面积13万亩;仅今年前五个月,就已投入治理经费2924.8万元,与前十年的治理经费相当。

清新茶香阵阵飘

在石壁镇立新村的茶山上,一排排茶树像绿色的梯子,从山脚一直升到山顶。山风拂过,清新的茶香阵阵飘来。

多年前,有人曾在这片山头试种过油柰、西瓜,都很难成活,后来,山地逐渐无人问津。

原先一直在茶场帮工的罗永盛嗅到了商机:能不能通过治理,把荒山变成茶山呢?县水保办的专家给他开了“药方”:坡改梯,梯壁、梯埂种草,建蓄水池。

2006年,罗永盛筹集10万元资金,与村集体和部分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租下120亩山地,从安溪引种铁观音苗。县水保办帮助他建设了8个蓄水池。

“第一年茶苗的成活率就有70%。”罗永盛说,由于采用了前埂后沟,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秋旱时,蓄水池的水可以作为浇灌之用。当年,他就挣了2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罗永盛继续按照专家的指点,下有机肥,植草……如今,他的茶园已发展到150多亩,亩产值达到了5000元。

县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介绍,目前,宁化已发展像罗安良这样的承包大户6户,建设生态茶园面积1500亩,利用大户投资达550万元。县里对茶园坡改梯及机耕道、排水沟、蓄水池的建设在资金上都给予扶持。

油茶树鼓了“钱袋子”

望着自家郁郁葱葱的油茶林,今年61岁的淮土乡田背村农户巫扬元开心地说:“去年是个丰收年,今年更有好收成。”

他向记者盘点了去年的收成:10多亩的油茶地产茶油100公斤,加上茶籽饼,他去年挣了1.3万元,比往年多一半。

淮土乡的山场大部分区域都是紫色土,紫色土里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种植油茶树,榨出的茶油色泽浓、香气足。去年,淮土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过去我们单纯抓治理,老百姓积极性不大。”张仁涛说,有些群众为了获取燃料,把草割走,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经过调研分析,县里决定发展油茶产业,同时出台了扶持政策,对油茶园的路、沟、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予以定额补助。

有了政策推动,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高了。田背村山地面积1.5万亩,种植油茶面积就有7000多亩,平均亩产达40多公斤,全村茶油产值达1600多万元,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发展油茶产业会不会带来新的水土流失?面对新的担忧,县里借鉴台湾治理水土流失“山边沟+鱼鳞坑”模式,即在山坡采取每隔20米左右修建一条内低外高的沟。沟边植草,沟尽头配置蓄水池。雨水从山边沟流入蓄水池,涝能排、旱能灌。油茶树苗全部种植在外高里低的鱼鳞坑内,可以蓄水保土。

如今,在宁化水土保持意识已深入人心,不少原来寸草难长的“瘌痢山”重新披上了绿装。本月,县里将发布封禁管护县长令,对全县53.8万亩流失区进行全面封禁治理,对封禁区的农户,实行燃料补助措施。

友情链接